近日,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二科(ICU)医护人员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,历经四天成功抢救了一名急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年轻男性患者。
前不久的一天,正在重症医学二科值班的医护们突然接到紧急通知,急诊科马上要送来一名危重患者进入ICU进行抢救,请科室医护立即做好接收抢救准备。
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一名已经呈现意识不清、躁动不安的年轻男性患者,被平车快速推进ICU。监护仪上显示的各项指标严重异常,让科室医生马樱芮和住院医师潘志松同时心头一紧,这是一名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危急患者,不仅血压已经降至79/25mmHg,血氧值82%,而且心率高达115次/分,并伴有38.7℃的高热。
“立刻给予湿化面罩吸氧。急查血气分析、血常规、肝功电解质、血凝四项等化验。同时予监测生命体征、增加氧输送、改善肺顺应性、化痰、扩张支气管、补液升压等治疗措施。”
“化验回报,血红蛋白54.00g/L,马上紧急联系输血科,急请悬浮红细胞6u,血浆800ml,冷沉淀6u为患者输入。”
“同时还要对症进行止血、调节水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、营养心肌,抗感染等支持及对症治疗。”
随着一条条医嘱指令的下达,重症医学二科小夜值班护士徐关鹏、靳菲和大夜值班护士王岩、牛金宇先后投入到这场抢救生命的行动中,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深夜生命救助,也是与死神抢人的惊心时刻。随着紧急输血等一系列对症抢救治疗,患者的情况开始有所改善。时至午夜零点,患者自行睁眼,查体时也能简单配合,但是到了午夜一点,患者病情出现反复并进一步恶化。医护们立即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,同时继续给予升压药物静脉泵入,以维持血压稳定,保证各个器官的血液灌注等一系列对症抢救措施。
就这样,整个抢救过程从深夜一直持续到了天明。最终,在曙光出现的清晨,医护们才赢得了这场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保卫战的初步胜利,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并基本稳定了下来。
翌日,在重症医学二科纪钟主任的指示下,科室邀请了我院心血管内科、呼吸内科、普外科、消化内科、风湿科、腔镜科七大科室专家为患者进行了多学科会诊,意在探求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,并拟定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,力争为这场艰难的生命守卫战提供最为有力的支持。在多学科诊疗(MDT)的有力支持下,科室医生根据每日化验结果,及时地调整着治疗方案,为防止患者卧床引发坠积性肺炎,护士们每日也都会为患者进行翻身拍背、使用祛痰清肺仪震动排痰、雾化吸痰等细致护理。
在经过四整日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后,这名紧急进入ICU抢救的患者成功脱掉呼吸机,拔除了气管插管,能够自主呼吸并开口说话。听到患者的声音,医护人员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两日的休养观察后,这名患者顺利出院。
在疾病面前,把握诊疗时机就是握住了生命的希望。对此,北院重症医学二科纪钟主任感慨地说:“每当看着监护室外家属通红的眼眶,我们的内心就充满了使命感。健康就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,某个齿轮的轻微锈蚀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当一个人出现持续乏力、反复低热、腹泻或莫名消瘦时,千万不要将其归咎于年纪或是有“挺挺就好了的”想法。因为及时就医不是小题大做,而是对生命最郑重的承诺。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:在疾病面前,最好的特效药永远是时间 —— 那些被及时抓住的诊疗时机,往往就是生与死之间的金线。”
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,我院重症监护室的灯光始终都是24小时长明的,因为这里的医护人员随时准备着,用专业来守护生命的每一次律动,用爱点燃患者重生的希望。这里长明的灯,就是照亮生命的光。